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球17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意味着什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第一财经,作者 Jerry 王金龙

 

作为一名身处纽约华尔街的投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经常要去往一些新兴市场考察——比如去印尼商考,去巴基斯坦做尽调,去肯尼亚了解非洲市场。即便是在疫情的背景下,2022年,笔者也安排了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考察之旅。

 

如果不是做过深入的调研,笔者大概也会和许多人一样,对这些市场只有一些刻板的印象,缺少更深刻的了解。

 

在市场之前带上“新兴”二字,大体说明,这些市场是后发展的,不那么发达但充满了机会。也正因为欠发达,这些市场中还有许多让人惊愕之处。比如,在基本的金融服务方面,有大量的人群至今未拥有一个银行账户。

 

他们可能是接受很少的教育,或是贫困人群,或是地位较低的女性。他们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无法受益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也很难解决常常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金融市场里,金钱总是容易流向有实力的人群、流向财富的拥有者,而不是相反。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呢?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在印度,大约有近1.9亿成年人未和银行打过交道。印度当然不是孤例,实际上,在许多的新兴市场或欠发达市场中,这个现象颇为普遍。全球范围内,时至2022年,仍有大约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

 

每一天都在移动端畅游的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仍有一半人口未接入互联网;每一天都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人们,同样很难理解,同在一个地球上,还有如此之多的成年人竟然没有银行账户!

 

这样的现实说明的是,金融的包容性仍然远远不足。

 

或许是在赞比亚,或许是在巴基斯坦,抑或是在墨西哥的某个乡村,许多人还无法受益于普惠的金融,还不能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更别提使用这些账户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近年来,诸如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商业性的机构一直在推动提升金融包容性,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已经有10余亿人新拥有了银行账户。人们利用基本的金融服务,用于成立企业、扩大规模,投资于教育和健康等,提升了整体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创新,为提升金融包容性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金融包容性也转化出很多其他的发展效益,尤其是移动银行服务、支付卡以及其他金融技术应用程序等数字金融服务产生的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同样明显。比如在一些男权严重的地方,金融科技对于妇女解放的意义,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提升金融的包容性,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除了世界银行这种国际组织外,类似华为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从移动技术、数据技术、开放架构技术和安全技术等角度,也能为普惠金融创造出新的活力。

 

从笔者个人的实践出发,也能感受到提升金融包容性的努力可以无处不在。笔者曾经在美国圣母大学的大学基金工作过,2014年在纽约成立了海投全球,投资理念深受大学基金模式的影响,信奉“投资生活、影响世界”。所以,在我们的投资实践中,诸如普惠金融、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就成为了关键词。

 

笔者做过的项目,包括向穆斯林妇女提供贷款的巴基斯坦数字银行,以及向墨西哥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借贷的拉美信贷平台等,都感触良多。就拿在巴基斯坦投资的数字银行项目来说,这是一个为巴基斯坦妇女提供数字银行和信贷服务的平台。平台以服务巴基斯坦女性为出发点,以女性为先、以信贷为基础的新银行,推出数字化ROSCA(团体储蓄和借贷工具)数字钱包和借记卡,把普惠金融带入巴基斯坦市场。

 

这也是资本神奇的地方。从美国募集的资金,通过一系列的投资操作,可能在社会效益层面竟帮助到了一群巴基斯坦妇女。而笔者这样的行为并非公益,乃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些投资项目带来了社会效益,也带来了投资回报。

 

正如时下金融圈仍然流行的概念ESG一样,这不是停留于金融伦理层面的一种理论或思考,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实践,并且在投资方面的成效有明确的数据支持。这样的实践,也给了我们坚守的信心——金融科技的进步,让许多弱势客户也可得到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很多人现在都在提温暖的金融。什么是温暖的金融?在笔者的理解里,普惠金融就是,金融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性,不只是服务富人,也要服务更广大的普通民众。

话题:



0

推荐

海外投资笔记

海外投资笔记

1056篇文章 238天前更新

海投全球是投资即服务(IaaS)的全球资产配置平台,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投资银行等产品和服务。海投全球拥有美国的注册投资顾问,投行券商和三方支付等牌照,管理成长股票、私募信贷、风险投资、房地产等美元私募基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