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再次刷出了新纪录。国际知名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增长至412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在这次破纪录中显示了巨大的“土豪气质”,首次在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上超过国有企业,并在前20大交易中占据了三分之二强。报告还预测,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依然活跃,预计今年将成为中国海外并购历史上耀眼的一年,交易总金额将比去年增长三倍。

 

民营企业并购手笔为何能超越国企?海投君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受限较少

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受到国内国外两方面的限制,而民企受限相对较少。国企中的资金大头央企受到的限制尤其不少,《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即国资委令第28号)的第十条要求央企原则上不能从事境外“非主业投资”,而央企的主业无非就是军工、资源、房地产等,而且28号令第五条还规定,境外投资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境外投资产业政策;
(二)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
(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突出主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投资规模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实际筹资能力和财务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遵守投资所在国(地区)法律和政策,尊重当地习俗。

自己设定的门槛已经如此之高,而海外国家对中国国企的偏见更是让国企的海外并购遇到更多的困难。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少西方国家就基于“国企有党委”这样的政治因素而对收购横加阻挠。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就“灵活”得多了,例如海外业务扩张极其出色的华为,就“聪明”地把党委换成了“员工道德监管委员会”,完美规避其他国家的偏见审查。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内审批手续也比国企简单多了,也就只需要经过发改委、商委的立项或备案,既然是备案,也就是上述“两委”表示“我知道了”,一般也就只需要项目备案申请表、董事会出资决议、中外双方合作框架协议等就一切ok了。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如最近的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一案,就需要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局的审查。但相比于国企的层层审批,也还是简单太多了。

 

二、民企收购更有可能获得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

中国土豪的“人傻钱多”在海外颇有名声,原因大概是中国资本在进行海外并购的初期还不熟悉游戏规则,不少项目都被坑了,而国企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不太拿得出手,一方面外国被收购方总会多多少收认为国企的境外收购行为是出于国家背景和权力指令的行为,因而就吃准了中国投资方不会因为价格原因放弃收购行为,从而借机肆意抬高价格;另一方面也是国企的投资管理者花的大抵不是自己腰包的钱,多花个10%、15%的也不见得有多么心疼。

然而,近来来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并购方面就显得精明多了。例如在美的收购库卡的并购案中,美的的策略是直接在二级市场收购现存股份,比许多国企增发股票实现优势控股比例难度大多了,说白了,后者大约只需要肯砸钱,就一定能把外方的股份稀释,而且外方也更容易接受。而美的的这种并购策略则是渐进式的,耗时更长、谈判难度更大,这样的策略大概也就只有决策机制更灵活的民企能顺利高效地执行。

三、国企对利润不如民企敏感

众所周知,国企掌控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不少还是行业内的合法垄断者,这部分企业的利润本身就比较丰厚,他们自然可以“视钱财如粪土”;而另一些处于较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也未见得会对利润有那么大的渴求,毕竟对于大部分国企管理者来说,利润并非衡量他们业绩唯一的重要标准,而民企对利润则要敏感得多了。那么,一旦民企发现自己无法在国内获取足够的利润,嗅觉敏感的他们自然就会更有动力寻求海外机会。

这一点在航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内的航空公司看上去是高大上,但其实都不怎么赚钱,作为航空产业里少有的民营企业——海航航空在其主业上的利润其实也是挺可怜的,于是它们便盯上了海外市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海航集团正在洽购法航旗下餐配公司Servair 49.99%的股权,拟在航班餐配业务上再下一城。还有报道称,海航还将收购维珍澳洲航空至少13%的股份。

据彭博统计,海航航空集团在全球拥有的资产价值已经超过910亿美元。你什么时候见过更加财大气粗的南方航空、中国航空、东方航空等同行有如此之大的海外投资手笔呢?

四、民营企业对品牌建设需要更饥渴

在一个国企曾长期占据经济统治地位的经济体里,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多少有点“先天不足”,终端消费者对国企会更加信任。而且,大国企大多身处通讯、资源、能源等经济上游产业,这决定了,其品牌建设和推广需求不像广大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下游民企那么紧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名声在外”,而民营企业的食品公司更是似乎天生就有“原罪”,更需要这某种“国际范”来为自己的产品安全进行品牌“背书”,
在汽车领域,最早的海外收购案例之一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其实也是体现了吉利集团“品牌向上”需求的需求,吉利也终于在近两年上市的博瑞、博越和帝豪GL等车型的产品力大幅提升上终于得到收获。

 

归根结底,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力度逐渐提升,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近年来国内的经济主调调是流动性过剩了,钱印多了,自然就得往国外扔。但国企对纸币的“去库存”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当国企消化纸币的“洪荒之力”用得差不多了,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还不就得靠民营企业来帮忙消化吗?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原因。

可以预见,只要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不产生转折,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热情只是水涨船高,这对于中国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只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热情不减,根据基本的供求关系原理,海外投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复杂,门槛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中资(包括国企和民企)在金融、法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海外投资也成了“国之大事”,当事者便不可不慎也。
 

话题:



0

推荐

海外投资笔记

海外投资笔记

1056篇文章 238天前更新

海投全球是投资即服务(IaaS)的全球资产配置平台,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投资银行等产品和服务。海投全球拥有美国的注册投资顾问,投行券商和三方支付等牌照,管理成长股票、私募信贷、风险投资、房地产等美元私募基金。

文章